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学设计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08 21:12:32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1

一、教学设想:

1.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提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养成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的学习习惯。

2.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的发展,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情感以及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3.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口语交际的能力。口语交际中,参与讨论,发表见解;耐心听,简明扼要说,通过多方评价规范口头语言,培养良好的听话和说话习惯。

二、教学步骤:

(一)课前学习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了解什么是克隆。

3.思考:克隆技术是否能造福人类?并查找相关资料证明你的结论。

(二)课堂教学

1、导入新课

师:假如你是足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

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贝多芬;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

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

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

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教学策略——导入语从学生平日的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为后面的交流创设情境,做好铺垫。)

2、交流查找的资料,初步了解。

师(微笑着):课前大家一定收集到很多有关克隆的资料,谁愿意来说说我们身边哪些动、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

(学生激动地争先恐后地举手)

生:我知道具有克隆能力的动植物有:土豆、蚯蚓、桑树,丝瓜藤。

生:水母,水母在遭到伤害后,伤口会自动补好。

生:吊兰。

生:章鱼的触手可以再生。

生:龙虾的大钳子掉了 ,还会再长出来。

生:还有秋海棠、富贵竹,它们插枝即活。

生:壁虎。它遇到危险时,就将自己的尾巴断掉,然后再长出来。

生:还有海参、仙人掌。

(还有学生想要说)

师:(微笑)我知道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说了。你们能不能找出这些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

生:(齐声)不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

么是“克隆”的语句。

生:(齐读)“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 ……也叫‘克隆’。”)

(教学策略——交流资料,引导学生养成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的学习习惯,实现了师生学习资源的共享,丰富了学生对克隆技术的感性知识。)

3、感知课文内容,深入了解。

师:课文里有关克隆的知识还有很多,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全文,把你在书上获得的有关克隆的知识划出来,等一会儿,试着用简洁的话告诉大家你从中了解了哪些有关克隆的知识。

(学生默读,边读边在书上圈点勾画)

师:(自读完毕)相信大家通过自读,已有了自己的心得,能不能介绍给大家你所知道的有关克隆的知识呢?

生1:我知道了最早的克隆,那就是吴承恩在《西游记》里提到的,孙悟空把猴毛变成猴就是克隆。(众笑)

生2:我了解到了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生3:我知道了克隆起源于希腊文,它的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

生4:我知道了克隆动物不是通过雄、雌细胞结合所产生的,而是通过换核卵一步一步培养而诞生的。克隆爪蟾、克隆绵羊“多利”都是通过这种方法培育出来的。

生5:我知道了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于人类:能使不具备繁殖能力的动物诸如骡扩大繁殖,还能挽救濒危动物。

生6:我知道克隆对于研究有些疾病和研究人的寿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词语,掌握“囊、克隆、胚胎、蟾蜍、鳞片、脊椎、两栖”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理解“繁衍、相安无事”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2、能力目标:

⑴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⑵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

⑶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3、德育目标:

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

2、对文章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最后设置自由问答环节,给喜欢钻研的同学一个空间,由兴趣引领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行。

【教具准备】

教学图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筛选重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科学性。揣摩语言,体会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我国多家媒体近日转载了国外媒体报道的一条惊人消息:一群受邪教组织操纵的科学狂人,正在美国内华达州大漠深处进行着一项克隆人的秘密实验。他们根据英国科学家创造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同样原理,从一个今年2月份夭折的10个月大的美国女婴身上提取细 ……此处隐藏14821个字……虽然他们对这样的文章很感兴趣,但是并不代表着他们就愿意思考这样的问题,他们感兴趣的是那些最新的理论,而关于一些其他方面的东西,他们其实是有些反感的。)

2、那末,说了这些,他们都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⑴举例子:比较熟悉,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地简明易懂;

⑵下定义:有关于“科隆”的定义。

⑶引用法:引用孙悟空的故事,(间接引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科隆”是怎麽回事。

3、“科隆鲫鱼出世前后”地说明顺序是怎样的?为何不以时间顺序来写?有何好处?

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技巧,有两条线索:

⑴从中国的“科隆试验”写到外国的“科隆试验”,这样安排突出反映了我国科学家在科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贡献──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

⑵写“科隆试验”从鱼类、两栖类、──哺乳类,体现了科学家们“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是一个不断求索探究的过程,同时,也为下文写“科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行文铺垫。

三、布置作业

1、字词以及文学常识写一遍,并且背熟。

2、预习下面还没讲完的课文。

3、回去找一下关于“科隆”的最新消息,下次讲课共同交流一下,看看谁讲的最好、最全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复习上节课讲过的字词,提问检查。

2、让学生起来讲他们收集的关于科隆的最新资料,并且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整体感知

1、好了,经过了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克隆有了初步的认识,那麽这节课就让我们把科隆进行到低吧!

2、经过许多波折,科隆羊“多利”终于诞生了。你一开始知道时,有什麽反应?为何会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原因有二:一是它标志科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二是,它既可能是人类的福音,也可能成为人类的凶兆,也就是说,它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给人类造成危害。

3、科隆是个两面派,既可以造福人类,也会给人类带来空前的灾难,先列举出好处吧?(课文中以及课外的你所知道的。)

(学生们讲得很是热烈。谈的也很投入。不错。)

4、那末,它的坏处又有什麽?

(充分讨论过之后,再让他们发表见解,就可见他们真的是长大了,比初一时成熟多了。)

三、布置作业

1、将自己对克隆的认识、看法整理成一篇作文,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2、预习下一课。

【课后记】

别看这篇课文大家很感兴趣,但是真正讲起来却十分艰难,因为他们对这很枯燥的理论东西一点都不感兴趣。只是一味地追求一些新的、刺激的消息。他们根本就不关心,也不乐意去了解它到底是怎样的形成的。哎!下次再讲,我要换一个形式。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1、重点:

了解克隆这一科技成果。

2、难点:

学生科学家在科学的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孙悟空,是同学们喜欢的艺术形象。他神通广大,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这一精彩描述,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关于克隆的设想。他想象的依据是什么呢?

二、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探究

1、明确什么是克隆:

⑴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

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⑵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2、讲解说明方法:

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

克隆的科技成果:

1、分组自学。自学要求:

⑴自学“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

⑵将文中的说明内容、说明方法等知识依照一定的顺序设计成表格,反映“克隆的科研成果”;

⑶各组派一名代表作简单的解说;

⑷提出需要和大家讨论的问题。

2、组织学生讨论说明的顺序。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3、小结上述内容。

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⑴阅读思考:

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

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

⑵组织辩论:

要求: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观点鲜明,论据充足;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⑶教师小结:

想阻止科学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终要进取。齐读结尾这段话。

三、拓展学习

借助生物书,了解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过程。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